9月1日,最新修改的《安全生產法》將正式施行。這部法律自2002年實施以來,分別于2009年和2014年進行了兩次修改,2021年迎來了第三次修改。
“這部法律對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發揮了重要作用。”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宋元明早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曾提到,《安全生產法》頒布以來,我國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重特大事故起數等數據均有較大下降。
此次修改決定一共42條,涉及原條款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新修改的《安全生產法》對于加大對生產主體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嚴防生產監管盲區、督促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等重點內容都作出了相應修改。
加大懲處力度,最高罰款1億
最為直觀的是,新修改的《安全生產法》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首先,罰款金額設置更高。這次修改普遍提高了對違法行為的罰款數額,就事故罰款方面,由現行法規定的20萬元至2000萬元,提高至30萬元至1億元;對單位主要負責人的事故罰款數額由年收入的30%至80%,提高至40%至100%。
此外,處罰方式更嚴。比如,對生產經營單位未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隱患的,由現行規定的“先責令整改,拒不整改再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并處罰款”修改為:違法行為一經發現即責令整改并處罰款,拒不整改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并可以按日連續計罰,拒不停產整頓的,提請地方人民政府予以關閉。
懲戒力度也變得更大。法律加大了對違法失信行為的聯合懲戒和公開力度,增加了加大執法頻次、暫停項目審批、上調有關保險費率、行業或者職業禁入等聯合懲戒措施,通過“利劍高懸”,有效打擊震懾違法企業,保障守法企業合法權益。
嚴防監管盲區,落實“三個必須”
修改后的《安全生產法》明確了“三個必須”。即“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此次,這“三個必須”原則寫入了法律,進一步明確了各方面的安全生產責任建立起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責任體系。
這明確了部門安全監管職責。“管行業必須管安全”明確了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各部門,要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有關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還明確了新興行業領域安全監管職責。原則規定,由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業務相近的原則確定監督管理部門,防止部門之間因為相互推責而形成的安全監管盲區。
此外,法律明確了企業的決策層和管理層的安全管理職責,要求企業里除了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以外,其他的副職都要根據所分管業務,對安全生產工作負一定的職責和責任。抓生產必須兼顧安全,抓好安全,否則發生事故管生產的人也要負責。
新修改的《安全生產法》也對職能部門之間也要相互配合協作作出了要求。修改后的《安全生產法》規定,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之間要相互配合、齊抓共管、信息共享、資源共用,依法加強安全監管工作,讓部門之間形成監管合力。
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全員參與安全生產
宋元明曾經特別提到,此次修改后的《安全生產法》一大亮點,就是進一步壓實了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建立了幾項重要的法律制度。
第一是建立了生產經營單位全員安全責任制。生產經營單位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崗位、每一個員工,都不同程度直接和間接影響著安全生產,“安全生產人人都是主角,沒有旁觀者”。澎湃新聞了解到,這次修改新增了全員安全責任制的規定,就是要把生產經營單位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調動起來,人人能參與,從而整體上提升安全生產的水平。
另外,新修改的《安全生產法》建立了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要求生產經營單位要定期組織開展風險辨識評估,嚴格落實分級管控措施,防止風險演變而引發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產法》已經確立的重要制度,這次修改又補充增加了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的規定,目的是使生產經營單位在監管部門和本單位職工的雙重監督之下,來確保隱患排查治理到位。
新修改的《安全生產法》也對高危行業領域強制實施安全生產責任保險進行了規定。修改前的《安全生產法》規定,國家鼓勵生產經營單位投保安全生產責任保險,這次修改又增加了高危行業領域生產經營單位必須投保的規定。
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高危行業領域主要包括八大類行業: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交通運輸、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屬冶煉、漁業生產。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的保障范圍,不僅僅包括本企業的從業人員,還包括第三方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以及相關救援救護、事故鑒定、法律訴訟等費用。最重要的是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具有事故預防的功能,保險機構必須為投保單位提供事故預防的服務,幫助企業查找風險隱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來源:澎湃新聞)